「负资产」一词一直令供楼人士胆战心惊,皆因在1997至2003年期间,很多业主沦为「负资产」。金管局公佈2025年第2季负资产宗数由第一季40,741万宗,下降至第二季37,806宗。究竟负资产意思是甚么?负资产成因是甚么?有甚么方法可避免成为负资产?经络按揭一次过为大家剖析。

负资产最新数字
年份/月份 | 宗数 |
---|---|
2025年第2季 | 37,806 |
2025年第1季 | 40,741 |
2024年第4季 | 38,389 |
2024年第3季 | 40,713 |
2024年第2季 | 30,288 |
2024年第1季 | 32,073 |
2023年第4季 | 25,163 |
2023年第3季 | 11,123 |
2023年第2季 | 3,341 |
2023年第1季 | 6,379 |
2022年第4季 | 12164 |
2022年第3季 | 533 |
2022年第2季 | 55 |
2022年第1季 | 104 |
资料来源:金融管理局
负资产意思
负资产意思是指物业的市值,低于原先借款(按揭)的金额,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。例如当日买入一个600万的物业,申请九成按揭,即贷款额为540万,其后剩余还款额跌至500万,如果届时单位估值低于500万以下,便会成为负资产。
负资产成因
负资产成因主要涉及两大因素,第一是楼价大幅滑落,第二因素是申请高成数按揭,业主申请九成按揭的话,楼价跌了10%以上便很容易成为负资产行列,如果业主没有申请高成数按揭,未必会成为负资产。
负资产的过去
97年是楼市高峰期,当时银行未有要求银行就按揭借款人进行压力测试,不少买家进行高成数按揭,其后香港遇上金融风暴、2000年科网爆破后,楼市出现大幅下滑,不少供楼人士出现资不抵债情况,2003年更遇上沙士,负资产宗数在2003年第2季出现歷史新高,超过10万多宗。其后沙士过去,楼价回升,负资产慢慢减少,直至2012年,负资产数字才回落至0个个案。
根据金管局公布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第二季负资产个案录得37,806宗,涉及金额1,901.61亿港元。对比首季录得的40,741宗及2,058.81亿港元,宗数及金额按季分别减少2,935宗(7.2%)及157.2亿港元(7.6%)。
负资产回落有何启示?
1. 《财政预算案》放宽印花税后,楼市交投回暖,楼价稍为回稳,售价指数连升3个月。
2. 今年上半年新取用按揭保险大减至3,483宗,创近9年新低,高成数按揭买家显着减少。
3. 随楼价回升,负资产个案已逐步回落,但总数仍处较高水平;大部分业主供款能力稳健,拖欠比率仅0.21%。
4. 置业人士量力而为,避免借太尽,预留至少半年后备资金,确保还款能力。
5. 美国预期年底减息,届时香港息口或回落,有助经济復甦及楼市回暖,负资产情况有望进一步改善。
负资产过往新高原因何在?
根据差饷物业估价署公佈的数据,今年第1季私人住宅售价指数报285.7点,创自2016年第3季以来的季度新低,与2021年第3季的歷史高位397.9点相比,急挫超过2成半。楼价高位回落,早几年前于楼价高企入市并承造较高成数按揭的业主,较大机会跌入负资产,使今年第1季负资产数字按季有所回升。
负资产与银主盘有关系?
银主盘的意思是业主持续一段时间未有依时还款,而遭承按人循法律途径收回物业,将其拍卖或放售,从而抵销按揭债务。不少人认为楼市调整,便会出现大量负资产人士,其后银主盘便会增加,其实负资产与银主盘没有直接关系,即使是负资产人士,只要仍有工作及有能力还款,物业不会变成银主盘。
成为负资产会被银行「call loan」?
负资产数字攀升不代表业主无力供款,自2010年压力测试措施推出后,本港业主还款一直处于稳健水平,绝大部份业主的供款能力仍稳健。只要借贷人每月准时还款,一般情况下银行不会向负资产人士「call loan」。
伸延阅读:银行甚么情况下会call loan?
为甚么选用银行职员贷款或按揭保险计划的个案会容易出现负资产?
银行员工贷款计划的好处是利息特低而且批核快速,员工可以借取高达10成的按揭。当楼价下跌时,便容易成为负资产。至于按揭保险计划在近年放宽措施下,只要是楼价1,000万以下的物业,可申请高达九成按揭,在高成数按揭的情况下,也容易出现负资产。
业主不还按揭银行的处理手法
如果业主有一期没有还款,银行通常先会致电还款,如果两2至3个月没有还款,才会发信提醒。如果当业主未有动静,银行便会发破产令,收楼后把物业拍卖。

如何避免成为负资产?
要避开成为负资产,一般有以下办法:
1.避免借尽按揭成数
在楼价1,000万以下,如果使用按揭保险,最高按揭成数可高达九成。不过,楼价只要下滑10%,便会成为负资产,如果按揭成数为八成以下,则会较为安全。
2. 买入价贴近市价
准买家购买物业时,买入价尽量不要高出市价太多。当楼价回调整,物业估值会较易急速下跌,最后出现负资产。